代理新聞
瀏覽人次:10759
蔡志忠:跌市要斬纜 升市勿盡沽, 新移民變身大業主
(明報) 2010年7月8日
不少上世紀8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80後」經常抱怨沒前途和置業難,動輒投訴政府的房屋政策。30年前、一個不足20歲從福建來港闖天下的小伙子,當時正值80年代初期,身無長物,唯有在工廠朝九晚九地工作,10多年後儲夠資金,開始投資物業,並轉行於北角區開設地產代理公司。

經過多年打拚,這位在北角區代理界無人不識的亞洲地產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蔡志忠,除了在區內擁有多間代理舖外,更是知名的物業投資者,擁有市值數以億元計的數十項住宅及商舖物業,更開設酒樓。這位也可稱得上「80後」(於80年代初來港的新移民)的中年人,於1997年後也曾受重創,但終能大翻身和更上一層樓,他的奮鬥故事有一定啟發性。

80年代來港 打工儲第一桶金

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蔡志忠,一直主打以福建人聚居地的北角作為基地,發展地區代理業務。「福建幫」的蔡志忠除代理業務表現出色外,投資時更懂得及時斬纜,於1997年金融風暴後割價套現大批物業,至2003年才有足夠現金,把握千載難逢機會,以超筍價掃入大批物業。「家樓價無錯係升好多,有高處不勝寒,但按息又咁低,我唯有抱住大好友心態,香港又有乜好搞,咪又係地產,香港人無樓好悲哀,我應該好好用樓賺錢……我一於同香港樓市共存亡!」近年內地客來港掃貨,成為香港經濟增長來源,豪宅內地客更被視為上賓看待。不過,20年前屬「福建幫」的蔡志忠,來港時卻為生活奔波。「我香港時,自己香港冇乜朋友,人脈關係唔夠,要賺錢唯有日做夜做,初初就皮草廠做,朝九晚九,困間廠度」。

隨收入增加,亦開始打算置業,第一間物業位於北角馬寶道單幢樓。「當時我每個月收入有成萬多元,錢儲又唔知點用,結果我以50萬元買入馬寶道一個400多呎單位,點知1、2個月後就賺幾萬元……跟住我為留多現金,轉買一個面積400多呎英皇道舊樓,隔2年又賺20萬元」。

至9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轉型,廠家大舉北移,令蔡志忠開始思考轉行的問題。「後來我識個地產經紀,個時見佢行行企企,食飯幾味,咁就做到生意賺佣金,又可以自己炒埋一份,結果大膽將數十萬元,北角開地產代理行,一直做到今日。」

他回憶辭掉原來的工作,中午由觀塘的工廠走出來,坐船返回港島,是日風和日麗,才驚覺多年在廠內工作,早出晚歸,竟有多年未曾看過藍天白雲,認定了轉行是對的。

1990至1997年可算是地產代理業黃金時期,蔡志忠憑「福建幫」的背景,加上自己的努力,順利於區內站穩陣腳。「成功的代理,因為要取悅買賣雙方,往往無自我,並會隨波逐流,投資時好容易會落錯決定。」結果1997年前雖然樓市大旺,但實質從樓市上未有太大「斬獲」,反而於高價接貨,以1300萬元高位買入北角和富中心單位。

97年曾重創 狠心止蝕始有機會翻身

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樓價大幅下跌,蔡志忠仍以為可以低吸物業。「1998年我見樓價回落,以為仲有機會,用1500萬元買入西半山雍景臺……到2000年又炒科網股,仲高價接貨……。」

蔡志忠一如當時大部分炒家「身受重傷」。「今天我睇番,好在我當時決意斬纜,將大部分物業割價出售套現,為我在SARS時低吸物業締造條件」。蔡於2003年開始低吸大量銀主細價物業及商舖,現市值較當時大幅上升,手持約數十間物業,估計身價數以億元計。蔡又認為,因為香港樓市長線看俏,勿輕言因樓價上升而盡沽手上物業,只應趁高沽出質素較低、租金回報不高的物業,保留質素高而有租金支持的物業,否則如一些淡友,受到樓市一個震盪便被淘汰,再也沒有翻身機會。

撰文:陳天賜、陸振球

攝影:尹錦恩
 
本文由作者提供,以上資訊及評論並不代表 "科一" 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