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收購不爭朝夕 | |
木鐸 2011年10月6日 |
八成強拍條例落實後,市面舊樓收購戰此起彼落,幾乎有唐樓的地方就有收購進行。但隨著歐美經濟危機做成的經濟動蕩,近日已從股市蔓延到樓市,更從一般一二手市場,申延到舊樓收購。據悉,近日太古一反過往速戰速決策略,將一些已收購的單位斥資靚裝,然後放租,大有與街坊們打持久戰之勢。
近年不少財雄勢厚的發展商不惜凍結部份資金在一個進行收購的項目上,先購入部份(數目不足八成)單位,再逐個擊破,收購餘下單位。他們喜歡將購入單位空置,這對未賣樓的業主做成心理壓力(見到已空置的單位會想起毗鄰生活多年的老鄰居,從而有賣樓的打算,另有些業主則會覺得空置單位日多,會做成治安問題,怕誤中副居,自己被爆竊,故不敢久留)。所以大多發展商傾向將單位丟空。但近日筆者留意到太古將鰂魚涌海灣街海灣海旁兩幢樓的單位全面裝修,並在樓下經紀行放盤招租,建築面積575方呎的海景連露台的海景單位,連全屋整齊傢俬電器,月租一萬八千元。若是連天台的特色單位,租金更達二萬元。
附近新威園六百多呎三房有電梯的單位都是租一萬四千元,海灣街唐樓租到近兩萬元,太古訂價都好進取,若然真獲承租,應是一個幾理想的租金回報。不過細心地睇,唐樓無電梯,裝修費向來貴過人,怕且太古首年租金都花在裝修上,且這批出租單位也要人來打理吧,又是一個開支,尤其是講明包全屋傢電,壞電視,多士爐,租客都找你,你話煩不煩。還要蝕經紀佣。除非太古肯定三五七年都不能完成收購,否則這樣打持久戰就好不划算。
從太古的策略轉變中,我們不難發現發展商都受近期的經濟局勢影響,其部署起了根本性的改變,以往牛氣衝天,發展商拿銀紙來買時間,肯提價來提早結束收購戰,但今日他們已變得步步為營,戒冒進,寧將收購步伐放慢,先裝已購入的單位放租,不爭朝夕。當然,身在局中的一些街坊認為太古是擺姿勢,扮打持久戰,同街坊們打心理戰,希望在近日楚歌四起的惡劣經濟環境中撿便。
世事真是變幻無常,今日太古東征西討,比之好多華資發展商更加進取。查實這間老牌英資在香港百多年,在地產界那麼進聯都是近四十年的事,起步比長實新地還遲。而且其策略前後都矛盾得很。太古在阿爺那代在現鰂魚涌至西灣河一帶經營糖廠和船塢維修,在這地般中蓋了不少工廠,一幢幢的員工宿舍和船塢。本來大把土地,那知那時班洋鬼子後知後覺,愛賣布而不懂賣衫,賣地皮給華資發展商發財,長實和南豐執到寶,買到賽西湖和南豐新村現址幅地來重建。現雄據英皇道,鰂魚涌街和佑民街交界,佔地幾萬呎的龐然大物,益昌,益發,海景,海山,福昌樓的一列好似舊型公屋的建築群又是太古賣出來讓人發達的。西灣河地標舊樓太安樓前身也是太古宿舍。
太古識自己起樓都是七十年代發展太古城之時的事。之前就算自己發展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搵華資地產大昌地產陳老太爺幫手,太古出地,陳氏出技術。到發展太古城這個龐然巨物時,太古才現肥水不留別人田,獨自去搞。並壯大太古地產,專心做地產。後知後覺總好過不知不覺,當日坐擁巨大土地資源的洋行都消失於歷史洪流中,絶大部份被華資兼併,所以話搶來的東西不會持久,當年靠船堅炮利的軍事實力,在中國人的地方進行海盜式商業活動,建立起一個個世紀式商業王國,雄據香江,結果米字旗未落便一個個被華資收購,先後做了包蛇同超人的點心。以洋行以言,太古是後起之秀,但反而他始終金鎗不倒,都值得一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