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
 
仲達
2012年11月30日
仲達
   

頭文字D,一個在數年前風摩港日的名字,在免費電視播映時,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不少朋友於當時真的是「步住」電視機,全神貫注地細看劇情,之後又對劇中的車輛、駕駛技巧、地名、賽道特點大加品評,不亦樂乎。甚至吸引到本港某著名電影發行商買下其版權、開拍真人電影,將第一至三季動畫濃縮改編、再加鹽加醋,使原本不可能出現的夢幻對決呈現銀幕......不過,亦由於電影更改了某些角色的性格設定,使原著的部份粉絲不滿。

很多人以為如此受歡迎的動畫,不再在港播映,想必是結束了,事實並非如此—動畫方面,2006年在日本已推出了第四季,現時第五季也剛開始在日本播映中;而漫畫方面更是從1995年起,一直連載至今,累計四十多卷,只不過熱潮冷卻,較少人留意而矣。

頭文字D吸引人,皆因其賽車及飄移鏡頭吸引、跑車型號獨特 (例如主角駕駛的豐田AE-86,要不是得到這套動畫的眷顧,一早已被遺忘)、角色性格鮮明、心理戰及賽車技術引人入勝......然而,你也可以說,將一條原本只需跑五至十分鐘的賽道,其賽車歷程寫成兩三集,就如九十年代的「男兒當入樽」般,將一場只餘十分鐘的賽事拖長成兩集,幾近一小時才完成,既拖戲又不真實。

差點忘了說,頭文字D的D字,是代表Drift,即飄移,但後來高橋涼介的Project D中的D字,卻未必是這個意思......

寫着寫着,發覺香港其實也要頭文字D,不過這個D,不是飄移的D,是Development (發展) 的D

無錯,市區已經住了很多人、部份新市鎮更變成屏風樓集中營,但若只顧減低熱島效應而大幅減少地積比率,那麼土地的運用效率必然被大幅犧牲,更何況大部份人都希望住近市區、甚至住在市區,要是重建的樓宇高度和住宅數目不變,又要如何滿足市區住宅的需求?

一理通、百理明,近市區的新市鎮,舊一點的如荃灣,如果要重建,可以考慮提高地積比率,以容納更多人居住;新一點的像將軍澳,有好些土地的地積比率的確偏低,像將軍澳南剛誕生的新地王68A2地皮,地皮面積達229,342方呎,但地積比率只得2.5倍,令可建樓面面積低至573,355方呎—雖然整個將軍澳南的規劃可使樓宇的高度逐步降低直至海岸線,但是沿海的物業,即使想興建中低密度住宅,是否可提高至3-3.5倍?(若以3.5倍計,可建樓面面積達802,697方呎,以其限量條件約535個1072呎單位計,可使同呎數的單位增至749個。看似不多,惟若然其餘低密度地皮均按此比例增加,可有效提供大量換樓盤,對上車盤的釋放有顯著效用)

不,是不能的,因為一旦提高,又要經過一大輪程序公義的手續,亦必會惹來附近居民強烈反對。然而,在開拓新土地如此艱難的今天,眼見熟地不能有效運用,任何對住宅供應不足有切膚之痛的人,都會感到痛心。

在發展與環保及保育之間,在上世紀是偏向了發展、在本世紀初則偏向了保育,兩者都有不良的副作用,看來是時候拿捏新的平衡了。

一言蔽之:只顧環保有代價,發展保育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