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達 |
|
原本希望在上星期討論的大圍鐵路站上蓋地皮流標事件,結果今個星期五才可以繼續討論---無他,上星期末張震遠意欲復辟不受歡迎的夾屋王朝,今個星期又有CY的「迷你施政報告」,宣佈一系列派糖措施及居屋新政,作為關心香港地產發展之人,實在有太多比單一流標事件重要之事要探討。
任何訂價過高的貨物,銷情不佳甚至賣不出,一點也不出奇。除非它是名牌產品,但這牽涉品牌建立、口碑商譽等等難以量化的價值,與一般日常用品或者能夠輕易尋找替代品的貨物不能同日而語---這個道理,套用在賣地和補地價上同樣成立。
雖然每一塊地皮的位置和定位都不同,但是一眾發展商的買地資金並非無限,買了A地皮就得放棄B地皮,即使同樣是潛在地王、地段優質、鐵路上蓋,也得權衡輕重、有所取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老生常談也。
與大圍站上蓋同期招標的,有前北角邨地王,既是港島市區大型地皮,又擁臨海永久無敵維港海景:與之相比,大圍站上蓋的確較為失色。
不是說大圍不好,相反基建改善正漸漸提升大圍的地位:正在興建的港鐵沙中綫,預計2020年第二期落成後,只需17分鐘便到達港島,更不用像將軍澳綫般轉車,一綫直達,是十分利好的優勢。
既然是優質地皮,又是未來三綫鐵路的上蓋(東鐵綫、馬鐵綫、沙中綫),戰略價值當然十分高,那麼是否入標的財團屬於唐營,對於唐唐被僭建醜聞弄至選戰慘敗懷恨在心,夾份低價入標博「執死雞」,不然就流標當給CY一個下馬威?
大家不用太多疑,商人從來都是金錢行先、利益掛帥,什麼唐營梁營香港營,口號而已,何必當真?從古至今,商人都懂得明哲保身、雙方都下注,避免站錯邊付出過於沉重的政治代價。只要有優質靚地,價錢合理,管他什麼人掌權,都與買地無關。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戰略價值甚高的大圍鐵路上蓋地皮流標?
說穿了,還是銀碼效應。
今次大圍站上蓋的補地價金額高達127億元,連同預料的投資金額總共高達290億元!如此龐大的投資額,加上物料價格隨通脹猛升、外圍經濟極壞可能影響樓盤銷情……不要說大發展商有所顧慮,事實上,這個投資總額,比大部份中小型發展商的市值高出不知多少倍!
當政府為了增加私樓供應量而不斷推出優質靚地,即使強如被嘲諷為「地產霸權」的大發展商,也會吃飽,也會開始「擇肥而噬」,對於不夠「肥」的地皮,又因投資總額過於龐大,是不會太過進取地吸納。
還有一點,因政府受政治壓力而不得不盡推地皮時,平衡遊戲的天秤將會傾向有利於發展商的一方:商譽口碑重要,要保持高水準出品需時,不可粗製濫造;有壓力推出更多單位的是政府,不是個別發展商,因此他們在與政府角力的拗手瓜遊戲中,竟然吊詭地顯得不太在乎。
要解決問題並不困難,只需將地皮斬件出售,銀碼下降自然引入更多競爭,不愁再次出現因銀碼太大欠缺競爭而流標,反可賣個好價錢,對庫房和納稅人都有個合理交代。
一言蔽之:銀碼太大欠競爭,斬件賣地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