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城市,不是一個人,形容一個城市「已死」,主要是指其曾經輝煌、人才資金蜂擁而至,成為繁盛都市的典範;如今卻殘破凋零,充滿曲終人散的唏噓。
已故經濟學大師佛利民宣揚自由經濟學說時,經常表示香港乃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所以當1998年港府大舉注資救市,便被其痛斥香港已死---幸好,時間證明,即使經歷了長達多年的漫長樓市衰退期,港人仍憑其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將香港再次帶向繁榮昌盛。
然而,在太平洋的彼岸,日前宣佈破產的一個汽車城市,命運卻很不一樣。
如果我說,有一個已發展國家的城市有四成街燈失靈,只有三分之一的救護車可以運作;市民報案平均要58分鐘才有回應;超過九成案件沒法破案;監獄有人滿之患,要提前釋放舊犯,才有位監禁新犯……你相信嗎?
原來這種失敗城市,真的存在,還要是在經常充當世界警察、以先進科技及軍事力量壓服各國的美國之中,這個城市,名為底特律。這個貴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第五大城市、人口接近200萬的汽車之城,在1967年爆發的大型種族衝突及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衝擊之後,敗象已呈,逐步衰落,在金融海嘯後各大車廠更成為少數本與海嘯無關卻要政府拯救的公司。底特律現時只剩70萬人,長期治安欠佳,謀殺率、強姦率長期高企,在國內惡名昭彰。現時全市人口中,黑人佔了八成,三份之二人口倚靠退休金及社會援助過活,只有三份之一人口工作。
底特律淪落至此,無論任何有志政客、甚至聖人都挽救不了,只能宣佈破產,或者可稱之為「底特律之死」。究其死因,行業單一化並非主因,美國的汽車業正在逐步復甦,只是復甦的車廠,以生產高效能低油耗的汽車為主,而非底城車廠頑固落後的低效能高油耗汽車:難道底城車廠的東主都是笨蛋,在如此漫長的衰退期不懂反思改革?
非也,有一種情況不是單憑個人英明判斷就能解決,那就是制度的制肘:底城車廠失敗的主因,是工會勢力太大、工資太高、福利太好,筆者曾看過相關報導,指這些「汽車霸權」在全盛時期工人時薪高達75美元!與之相比,日資在美國設立的車廠時薪只是45美元(其實仍偏高,收入達專業人士水平),這麼高的工資,只能將出品汽車之訂價訂得大幅高於合理價格,要是價格太貴欠缺競爭力,就行保護主義,對由外國進口的汽車徵收重稅。這種短視的做法,最終帶來沉重的代價。
工會勢力騎劫行業、甚至城市,令人想起戴卓爾夫人上台前的英國,及早前葵涌貨櫃碼頭的罷工事件:碼頭工人平均薪酬已高於個人入息中位數,仍要求一下子加薪兩成,是否合理?要是因此使大批越洋貨輪轉用珠三角區的貨櫃碼頭,生意大跌,又該怎麼辦?
原來這些潛在後果都不重要,傳媒一面倒地替工人申冤,將商家打造成吸血鬼、將客人諷刺作蝗蟲,迎合民粹,就能帶來高收視高銷量……底特律之死,本應是眾人認真審視反思的契機,卻見近日傳媒只懂瘋狂追訪發展局局長涉嫌囤地謀利一事。筆者不是想替其說項,惟縱使陳局長下台,難道新界東北就不用開發?難道一早落成的古洞站及附近的配套就應棄之不顧,一味仇富收回高球場發展?
當民粹主義變成一個城市之主宰、福利太好,就會變成如底特律般的失敗城市,使投資者完全絕望。據聞有索價低至一美元的大廈出售,業主但求不用繼續花費維修與納稅---原來當樓價變得人人都能負擔之時,是這麼恐怖。
一言蔽之:民粹主義不可靠,政治正確不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