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ron Lady
 
仲達
2013年4月10日
仲達

英國唯一的女首相,有「鐵娘子」稱號的戴卓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在日前病逝,享年87歲。這位活躍於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政治領袖,對於大部份八十後、九十後、千禧後,甚至不太留意時事的部份七十後來說,印象模糊,然而,對於香港以至世界局勢而言,她的存在,舉足輕重。

在她上台前,英國經濟已因長期的福利主義湧現危機,而且政府架床疊屋、架構臃腫、工會勢力過於龐大,使英國由下至企業、上至政府都效率低下。戴卓爾夫人的做法是壓縮公共開支、減稅、推動國營企業私有化、提倡自由經濟、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削弱工會、改革社會福利制度以減少福利主義程度---凡此種種,被後世稱為「戴卓爾主義」

有論者認為戴卓爾夫人的做法是披着自由的皮、行剝削工人之道,從此令工會失去龐大的政治影響力;亦有人認為她是帶領英國中興的領袖:事實勝於雄辯,戴卓爾夫人於1979年起出任英國首相,自1981年,英國經濟的每年實際經濟增長率逾3%,是僅次於當年日本經濟奇蹟的西方已發展國家,成績有目共睹。

另外,她亦抨擊福利制度衍生的「不勞而獲」思想(等同我們常說的「養懶人」),歌頌中產階級的貢獻,提倡努力工作創造財富,不應只懂在財富再分配上爭拗。

戴卓爾夫人其他重要成就暫此按下不表,否則寫十篇文也寫不完,此論壇以談論樓市及經濟為主,只需聚焦於其政經理論。

回首今天的香港,可幸仍未淪為當年過度側重福利主義的英國,但社會的主流聲音已漸見民粹,福利主義開始成為主調(要重申,筆者並不反對社會設立基本的保障,使人有溫飽及基本尊嚴,但過度的福利主義必定使政府入不敷支、終變資不抵債、長期赤字,後果不堪設想),最低工資已推行,標準工時已快納入議程,但政府的有形之手,往往對經濟造成損害多於幫助。

甚至,有中產友人對筆者表示,雖然原則上支持民主,但眼見歐美國家大都因民粹主義使民主變質成福利主義,最終尾大不掉,開始對民主有點保留。

戴卓爾主義中,減稅一環十分值得我們借鏡---香港自從取消紅酒稅以後,不論在銷售量或銷售金額,都已超越倫敦及紐約,成為世界第一,是因減稅而使行業興旺,甚至政府也可收取更多利得稅的最佳例子;相反地,為了冷卻本港的樓市,多種加稅辣招使一手及二手樓成交癱瘓、與樓市相關的行業響起警號、地產代理「無啖好食」......大家也明白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希望政府在適當時間訂下「日落條款」,減低長遠對本港經濟的損害。

戴卓爾夫人雖然離世,但其留下的「大市場、小政府」政策,使英國中興,亦是本港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當然不應忘記,土地儲備何時都要開發,正是為了保持市場正常運作,與小政府並無違背),希望政府及港人都能謹記。

一言蔽之:核心價值不可棄,無形之手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