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不到,筆者上周初剛在仲達言談及發酵貴過麫粉之危機,不久便發生白石角科進路豪宅地皮流標事件,使所有曾作估價的測量師大跌眼鏡。按道理,包括這幅地皮在內的6幅同區地皮,並無限呎限量條款,可以自由發揮,按地積比率3.5至3.6倍左右計算,興建中低密度豪宅頗為合適。雖然可以將流標歸咎於正在發售的同區私樓銷情不濟,惟銷情不濟是否只是叫價太高及市場缺乏興趣?會否與建築成本日增及辣招對豪宅打遏力度最高有關?相信各位心知肚明,值得官員們反思。
有趣的是,客觀的流標結果,引發市場上一眾看淡者如斯解讀:以此作為發展商看淡數年後樓價的證據,其推論是樓價下跌,發展商預先低價投地(甚至不惜流標)以對沖風險,不少「專家」、「券商」、「經濟學家」都以此確認跌勢;然而,同時公佈招標結果的西貢住宅地以高於市場預期(每呎地價一萬至一萬五千元)、近兩萬元一呎樓面地價批出,又應如何解釋?何況高價中標不是個別事件,早前啟德批出的數幅地皮,都以接近甚至高於市場預期價格出售,為何其時一眾淡友又鴉雀無聲?
平心而論,不同地皮的發展及升值潛力不能一概而論,個別地區的單一地皮流標,指標作用不大,只能以較宏觀的角度審視之:流標,即是該地皮的住宅供應未能如期落成,要再次招標,即是拖慢住宅供應進度。近數年政府的住宅供應均未能達標,現在流標,是火上加油,令住宅供應更見緊張,這是客觀事實,不容置疑。
這幅、這區地皮要成功出售,容易嗎?
不易,現時該區的新盤銷情一般、半新盤成交呆滯,令發展商猛然發覺要打造一個豪宅區,並非想像般容易,縱使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借外國著名建築師設計,市場的接受程度,終究不由政府及發展商說了算。故此,發展商預期數年後落成的樓價未能有明顯升幅,而建築成本卻不斷上升,為了對沖風險,極其量只能給予每呎樓面地價三千多四千元,比07年時首幅推出的同區地皮呎價(四千六百多元)更低------這個地價政府可以接受嗎?
恐怕不可,像今次流標,市傳有入標的發展商中,最高者每呎樓面地價約四千元,政府因而不批,可能對比上一幅同區D1地皮約七千一百多元的呎價,低了差不多一半,認為是賤賣資產,所以寧願讓其流標。
才思敏捷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現在政府與發展商之間對地價的分歧如此大,未來新界區多幅地皮怕是難以成功出售,住宅供應更難達標------加上改劃地皮作住宅用途阻力甚大、建築成本高昂、實質負利率依然、本港銀行存款高於貸款、失業率創歷史新低、近乎全民就業之餘,高收入人士數目急升,甚至,政府的一系列打遏樓市政策,趕走了輕易劈價走貨的炒家,而現時業主得享極低利息,負債不高......不用繼續寫下去了,樓價走勢如何,呼之欲出。
一言蔽之:地價分歧如此大,縱有仲裁亦無用;住宅供應未達標,樓價走勢不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