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11月19日,政府公佈由2010年11月20日起實施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規定如果在買入住宅兩年內賣出,要按不同的年期繳付印花稅以外的額外稅項,故稱之為額外印花稅。當時是首半年內賣出需繳付樓價15%、半年至一年為10%、一年至兩年為5%。
雖然在推出了加強版額外印花稅的現時回看,不算太辣,但對於一向奉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香港來說,當時的震撼程度如同在本港釋放了一個原子彈,使股壇長毛David Webb批評SSD違反基本法,令人民不能享有自行選擇持有住宅年期的自由;而一眾物業代理亦大為震驚,因為政府不是只向炒樓獲利者徵稅,而是全人類都要被綁,又不是利得稅(即只按賺取的差額徵稅),而是從價稅,不論賺蝕賣樓,只要是在兩年內,同樣受罰,於是想搞大遊行,迫政府加入日落條款、甚至取消......惟敵不過當時民間認為炒家興風作浪的氣氛,最終不了了之。
今天,剛好是額外印花稅實施兩周年的日子,數月之前還以為政府會待今天或之後才公佈檢討SSD的報告及政策,豈料樓價升得太快,10月26日已公佈由翌日起實施加強版的額外印花稅,可稱之為SSD 2:半年內轉手繳付20%樓價、半年至一年付15%、一年至三年付10%,年期長了稅率又上升了。連同一併推出的買家印花稅(BSD),即時將熾熱的樓市冷卻下來,成交大跌五六成,個別屋苑更大跌七八成。
有留意本欄的讀者,應知道本人一向也是主張SSD應該逐步放寬直至取消為止,因其賺蝕通殺的性質鎖死了大量盤源,在沒有足夠盤源之下,樓價自然向上......當然,這兩年間發生了很多大事、有些更是國際大事,隨便說一些也是足以促使樓價向上的,如本港的居屋白表新政引致人們預期居屋連帶私樓也會新增需求、導致樓市因更供不應求而向上;也如國際級的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QE3,使被聯繫匯率綑綁的港元加速貶值......
港府的官員、以及對炒家深惡痛絕者,可以說以上的居屋白表新政和QE3,與SSD無關,不要「係唔係都入SSD數」,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本港樓價在這數年間狂升,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供應實在太少,遠遠不足以應付正常的上車換樓置業需求。其餘上述原因,本質上有一共通點:它們都是催化劑,如化學實驗中的catalyst,只是把過程加速了,化學反應及其結果並無因催化劑的存在而改變。
現時樓市的成交量已經十分稀少,上文所述的成交大跌五至八成,以十大屋苑而言,都是由低雙位數跌至個位數,像嘉湖山莊,在曾兩招後一周內只有6宗成交,之後一周更跌至4宗,比起平時經常取得每月100宗成交、位列十大屋苑成交量榜首,真是少得可憐。
更多的數據和分析,留待下回分解。
待續